即使中国水泥行业整体产能扩张的脚步已经停了下来,但随着在建产能陆续投产,多数区域会相继陷入产能过剩的泥沼之中,而且其速度和过剩程度将随着市场的变化而不同。在一些地区的产能过剩超出人们事前的预期。例如2009年中国水泥网在四川调研时多数企业还预计2010年当地水泥价格只会有小幅下滑,严重过剩在2011年才可能出现。但实际上随着上半年众多生产线投产,四川水泥价格一路下行,跌幅深达 100元/吨左右。此外,在河南、湖北等地也都出现严重过剩情况,企业生存状况恶化。在这种情况下,水泥企业如果没有实力进行兼并重组,调整区域产业结构,那么除了沿产业链向下发展混凝土之外,向上发展砂石产业也是一种提高生存和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中国水泥网近日采访了中国建材联合会专职副会长徐永模,徐会长就中国水泥企业发展砂石产业给出了许多重要的建议。
1. 水泥企业发展砂石产业是一种必然
徐会长指出:目前水泥企业进军混凝土产业存在一定困难,这并不奇怪,因为虽然水泥企业进入混凝土资金门槛比较低,但是技术门槛却比较高。例如即使同样等级的混凝土(如C30),由于工程施工技术和工艺要求不同,混凝土的工作性也会大不相同,对技术人员现场处理问题的能力要求很高,而水泥企业对于混凝土产业而言并没有足够的技术人才储备。在这种情况下,水泥企业向上游的砂石产业进军也是很好的选择,毕竟,砂石产业主要是资源型的产业,技术门槛不高,但是购买矿山的资金门槛较高。水泥企业一般有较预拌混凝土企业更雄厚的资金实力,一般有自备石灰石矿山,这应该是水泥企业发展砂石集料产业的优势所在。但徐会长又指出:对于水泥企业来讲,尤其是志在发展的企业来讲,从跨国公司的发展经验来看,这种纵向产业链延伸发展战略也是必然的。目前世界排行前十位的水泥企业有九家的混凝土产业也是世界排名前十的,同时这些企业也都发展自己的砂石集料产业。关联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是水泥企业发展过程中被证明过的一条成功经验,在当前的政策环境下,进入砂石产业是顺理成章的。
2、水泥企业发展砂石产业优势明显
徐会长指出,砂石产业虽然附加值低,但是体量大,现在一吨水泥利润一般在10-30元,但是一方混凝土中砂石用量高达1800公斤左右,所以一立方米混凝土中砂石利润在一些地方已显著超出水泥。另外,水泥保质期时间非常短,新拌混凝土不能存放,而砂石几乎没有时间上的制约,可以长期存放,不会变质贬值。
另外对于水泥企业来讲,进入砂石行业有一个天然的优势,因为目前砂石产业涉及采矿行为,受到资源环境管理规划的限制,这并不是许多企业能做的,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砂石产业门槛高。水泥企业却不存在这样的限制,水泥企业本身已经买下自己矿山,水泥石灰石储量一般要能开采30年以上,既有资源也有采矿的权利和能力,可以完全利用自己矿山做集料。可以说,水泥企业发展砂石产业的门槛非常低,如果能够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需要的再投入非常少。
如果水泥企业先发展了预拌混凝土产业,接下来发展砂石产业也将为自己的混凝土产业发展铺平道路。从市场环境来看,目前很多砂石供应往往是不开发票的现金交易,这是不合规的,如要求开发票,砂石供应商往往把价格提高很多,如果企业拥有自己的砂石产业就不存在这个问题,其混凝土产业将比竞争对手拥有更多的价格竞争实力。
3、水泥企业发展砂石产业要因地制宜,战略先行
徐会长提醒说,水泥企业发展砂石产业也要注意许多问题,要因地制宜,不能够盲目地为了发展而发展。我国天然砂资源在逐渐枯竭,机制砂是必然选择。机制砂首先就要考虑砂石的化学特性,不能有危害性的碱-骨料反应。重点工程碱活性集料是不能采用的。此外,质量好的混凝土废弃后能够做再生骨料,目前国家已出台财政政策,鼓励发展和利用再生混凝土集料,并提供税收优惠。这些再生骨料一般能够用于大多数普通混凝土和要求不高的混凝土制品。问题是现在许多地方废弃混凝土没有稳定的和质量有保证的来源。
徐会长强调指出,发展砂石产业应该是企业的战略行为,需要做好规划。砂石材料的特征是体量大,相对附加值低,必须依靠规模效益。和水泥相比,砂石运输成本更加重要,因此,运输条件是企业发展砂石产业的重要考量。北京市、天津市已经完全禁止在本地河床挖砂,砂石几乎完全依靠外省陆路运输,成本很高。如果能争取到地方政府的支持,建立本地矿石资源,就会形成巨大的竞争优势。目前一些水泥企业靠近石灰石矿山但远离城市建设市场,发展砂石产业就受到运输条件的较大制约。当然,不同企业的具体情况不同,在发展砂石产业方面各种情况可能都会出现。最后,在谈到砂石产业发展时,徐永模会长说,砂石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混凝土质量。如果是目前一般用途的普通等级混凝土,普通砂石集料都可以使用,但是高等级混凝土对砂石的要求就比较高,随着未来工程混凝土标准的提升,对于混凝土质量,进而对砂石集料质量都会不断提高,到那个时候,砂石集料的品质问题就可能成为大问题。
发表评论